权威型管理(9,1)。
这是一种“一心扑在工作上”的管理方式。这种领导人可能表现出对工作非常的关心,但忽略对人的关心。他们往往强调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,而不大重视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。这种方式的领导者往往有极强的控制欲,希望可以有效地控制部属。从个性上看,这种领导者通常具有坚强的信念,是不易屈服的人,并且有信心做好管理工作。所以他会主动选定工作方向,命令下属去服从。若有人不服从便会被他认为是工作中的障碍。当遭遇失败时,他会以暴怒来发泄。当组织中发生冲突时,他会以压制的态度来对待。
权威型管理者在潜意识里惧怕失败,他们总要显示出自己的强大和优势,所以,一旦遇到挫折,他们往往会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,不能反求诸己。因为承认自己失误,就等于否定自己的能力。同样,他们常常不大听得进去别人的忠告,尽管在内心里也有可能感到别人的意见有道理,但接受别人的意见似乎就会显得自己没有能力或者失去独立性。这种人遭到失败的典型特征是发怒。如果有人说:“他是一个容易被激怒的人”,那么,八九不离十他就属于权威型管理者。他们往往在外表上喜欢充当硬汉,缺乏实力时则采取虚张声势的策略。
权威型管理者往往对等级制度极为重视,他们习以为常的是“命令-服从”关系。在对下级的指示中,他们会尽可能把工作内容细节、时间地点、方法技术都交待清楚。而且在部属工作时总是频繁地检查,流露出几分不放心。当然,这中间会夹杂着一点父辈对子女的真诚。他们的信条是“家有千口,主事一人”。在他们眼里,为了搞好工作肯定要得罪人,领导者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下级,优胜劣汰是十分合理的。他们喜欢出绩效的部下。如果要推行目标管理,他们会抛弃员工自主性的内核,而把目标管理变成限额管理。在听取部下汇报时,他们往往以怀疑的甚至是挑剔的眼光打量部下,毫不客气地打断他们的发言,要求用翔实具体的数据说话。他们的提问往往是进攻性的,而倾听往往是防御性的。在工作中,他们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浪费部下的时间。这种人容易固执己见。他们的口头禅是“决不”、“必须”、“应该”。有时候,即使在开玩笑时也能显示出争强好胜。比如说:“打个赌,如果我错了赔你多少?你先把你的赌本放下!”对待出错的下级,他们就像猫扑向耗子。有意思的是,这种人一般语速较快,声音较大,绝少慢条斯理。运用位置和权力上的强势压服下属是他们的拿手好戏。
在权威型管理的支配下,部下要么形成服从的习惯,要么采取对抗的措施。常见的对抗反应,就是部下的积极性受到打击,撤退到贫乏型管理的领域,表现出中立和冷淡,甚至麻木不仁。而这时的权威型管理者,看到下属果如自己所料,还会对自己预料准确而沾沾自喜。他真诚地认为,对懒惰和麻木的部下就应该来点强硬手段,却不知道很可能是他的强硬手段引发了部下的懒惰和麻木。有人认为,正是权威型管理,制造了依赖、归顺和服从,压抑甚至扼杀了部下的自主性和创造性,而反过来又促使领导人进一步采取权威型管理方式。在工业化社会里,权威型管理是十分常见的,组织中的厌倦、疏远、冷漠以及效率下降,往往是这种管理类型的长期反应。